眼下,杨桃进入采收期,早上6点多,同安竹坝芳都杨桃园的工人们便忙开了,采摘、打包、装车,赶在中午前将黄金杨桃送往厦门各大商超。
1998年,台农一代谢水雄从台湾引入杨桃新品种,使用厦门本土的杨桃树作为根基,嫁接上从台湾带过来的树枝,顺利培育出“两岸融合之果”黄金杨桃,在儿子谢硕章接力耕耘下,如今的黄金杨桃成为竹坝三宝之一,口感比台湾的还甜。
从台农一代的开基创业到台农二代的接棒扎根,他们接续在同安编织田园梦,在活化乡村资源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让自己在乡村振兴中更有参与感和归属感。
近日,首届厦台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大会在同安举办,台农一代、台农二代联袂讲述在泥土里孵梦的故事。他们传承上一代善待土地的价值观,善加运用农业外所学专业,用年轻世代求取新知的旺盛热情,为农业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他们用行动回答,“这是时代吹的风,我们就是朝着风向并起步的人。”
在谢硕章的芳都杨桃园,放眼望去,一颗颗杨桃撑满了白色套袋,但仍挡不住其浓郁的果香。
“我们家的杨桃讲究的是无尘种植,每颗果实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套袋,避免被空气中的粉尘污染,也为避免昆虫叮咬。”谢硕章指着眼前没套袋的那零星几个果实说,可不是工人偷懒或忘记,而是故意预留给小鸟吃的,不然它们东啄西啄,造成的损失更大。
一颗颗黄中透绿的杨桃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它们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黄金杨桃。这是谢硕章的父亲谢水雄有着台湾“杨桃大王”之称的他,潜心研究40多年培育而成,1998年带到同安种植。
同安的气候、土质、水质与台湾相近,但昼夜温差更大,种出来的杨桃甚至比台湾的更好,甜度也更高。
谢硕章走到一棵果树下,随手揭开一个纸袋,将饱满的杨桃摘下,直接吃起来。从小在杨桃林里长大的他,饿了就这样摘杨桃吃。
他边说边将吃剩的杨桃核丢到地上,不知从哪冒出几只肥壮的母鸡,争着啄食起来。据谢硕章介绍,这些母鸡是他放养在果园里的,平时完全不用喂它们,让它们自己啄虫或吃掉落在地上的杨桃。“很多游客来玩的时候,看到这些健康的土鸡,都想抓回去,问我卖不卖。我怎会是卖呢?它们可是果园里不拿工资的工人啊!”原来,这样做,鸡鸭的排泄物就能作为果树的肥料直接供应。
杨桃的采摘期从9月持续至隔年的4月底,剩下近半年的空当期该如何吸引游客?这一直是谢硕章思考的问题。
据谢硕章透露,在台湾有一套很成熟的果菜运售体系,农民种植的瓜果蔬菜,只要品质足够好,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担心销售的问题,自有果菜运销公司帮忙将产品推向市场。他原先在台湾就是在果菜公司任职,对这一套运销体系很有经验。但大陆并没有类似的运销渠道或者运销公司,让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自己独辟蹊径,寻找更多元的方式来发展杨桃园。
2009年,谢硕章接手后,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将纯粹传统的杨桃果园,引入休闲农业的概念:“如今来到我们的果园,不仅能采摘水果,还能体验咖啡烘焙、植物认知等活动。”活动的加持,让果园的人气居高不下。
20多年前父亲选择到同安创业,看中的是这里丰厚的土地、人力资源,20多年后,当这些不再是优势时,年近70岁的谢硕章坦言,“黏住我的,是在地的人情味,是大陆的机会。”
情怀或许是不少台农二代的主要积淀,但仅有情怀却还难以托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家园梦想。他们要创新来推动,来托举。
诚如陈岱明所言,新的时代给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农民埋头种地,新农人必须要学会“抬头看天”。
在美格农艺的一栋小楼里,摆放着三四个垂直的育苗架子,每一格放着不同的蔬菜、香草,有些已经长成,有些还是幼苗。特别的是,它们不是种在土里,而是被培养在岩棉上,通过水耕栽培系统、营养液自动循环系统和人工调控光照系统来培育。
这便是陈岱明口中的移动式智能水耕系统。不过他坦言,“我虽然种菜,但不卖菜,我卖的是一个菜园。”目前这一产品已进驻到一些台企、教育机构。
陈岱明环视眼前这栋楼,想起了美格农艺创办之初,父亲陈琰熀就是在这里办公,而今他将在这里拓展美格农艺发展新领域。
从1993年落户同安算起,美格农艺已在这里深耕30年,如今这个“大花园”的“园长”也从陈琰熀交到了陈岱明和姐姐陈秀瑜手中。
47岁的陈岱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却比其他人更早来到厦门。早在1993年,他就跟父亲来到厦门,在这里度过了高中、大学生活。虽然毕业后在上市公司上过班、也创过业,但考虑到家族事业的可持续性,对植物的亲近感,2012年,陈岱明放弃了在台北的事业,专心苗木生意。
如今美格农艺种植着数百万株植物,陈岱明每天都要到里面走走,看看它们长得好不好,跟它们说说话,还养成了每天看新闻、关注政策的习惯。他说,美格农艺的优点是市场眼光。他们的眼光不局限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站在全国视角,判断哪种植株更符合市场趋势、什么品种更有栽培优势、什么时机更值得出手
从前看着父亲经营绿化园艺的生意,陈岱明感觉农业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若是能引进一些新技术,或许能拓展出新领域。智能水耕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新尝试。
这些年,经营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节能环保产业。引入台湾绿色建筑经验和技术,在厦门推广城市垂直绿化新理念;从台湾请来知名根雕师,把失去生命的树木雕凿成桌椅书架;瞄准节能环保产业,对厦门11条隧道进行照明改造,节电率60%以上
“台湾一代老农,很多人一辈子守着果树园,他们的二代不想接着做,只得把园子收掉。我们常做接盘的活儿,把树木从台湾运过来在厦门再生。”陈岱明笑称,“这也算是落叶归根吧!”
20多年前,谢硕章给杨桃喝牛奶可稀罕了,甚至还引来不少新闻媒体报道,如今这在很多同安农户的果园中早已司空见惯,喝牛奶长大的莲雾、小番茄、葡萄比比皆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台农二代也正在成为大陆乡野田间的活跃力量。艾恩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曾可安便是其中一位,“投身乡村建设不一定真的是切切实实地去种地,我们把新型农村发展方式带到这里,让乡村振兴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的事情。”
她指着眼前一排排移动资料柜说,这里装的不是文件,而是5000多份土壤样本。据她介绍,通过为土壤建立“档案”,能提前为土壤找到符合的种苗。此外,他们还有专门的土壤检测实验室,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等土壤微量元素检验测试仪器,精准快速分析土壤健康情况,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农作物稳定地生长。
曾可安所在的公司是百利与加拿大一企业一同成立的,主要是做土壤和水检测服务。曾可安要做的就是将该服务推广。目前,艾恩农大部分配合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内企业,仅百利就占到了八九成,在对外检验测试方面量还比较少,尚处于刚起步阶段,毕竟让种植户接受还是要有一个过程。
在闽台融合园里,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这款螺丝椒皮薄肉脆,是当地农民种植的热门作物,新鲜采摘下来的螺丝椒将销往武汉、长沙等地。
据曾可安的父亲、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曾明宝介绍,螺丝椒的产量很高,每亩产量最高可达18000斤,如果配合肥料管理、温室通风,可以让它的产量达到更高。
而高产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这其中对土壤“问诊把脉”开“良方”就显得很重要。
曾可安特别举了例子,要种辣椒前,可以先检测土壤里面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适不适合种植,合适的话,要如何精准施肥,要施多少肥料,才能使土壤达到一个最优的效果,避免土壤的过度营养化、盐碱化。
“虽然来了5年,但依然是农业小白,要跟父亲学习的还有很多。”今年25岁的曾可安说,目前大陆农业正在快速往精细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从事农业服务的企业比较少,这也代表着他们有无限可能。
种花、种草、种果,第一要素是土壤,人的成长也是一样的。重农是台农二代不可或缺的养分。自从登陆厦门,他们一下子便被泥土黏住了。
在生产车间,与工人们一起筛选、包装杨桃在耕作田间,察看蔬果开花、结果的每一个细节台农二代们踏波而来,踩着父辈的足迹,用熟练的业务能力践行着一位“新农人”的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厦台两岸人民都信奉的那句话:爱拼才会赢!
与父辈不一样的是,台农二代甚至台农三代的农业知识往往更丰富、种养技术更先进、营销理念更现代。他们绝大部分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不少还是留学归来的,有的即便所学专业非农业,也是专攻过市场营销、金融经济等专业的,这些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因为,有种有销,才能带动更好地种。
两年前,台农三代谢东佑受父亲谢硕章召唤,毅然辞去台北的工作,开始慢慢接掌果园。他坦言,虽然自己生长于台湾,但已有两代长辈扎根同安,他也早把自己当成竹坝的一员。
“我们的果园除了能采摘,还能享受杨桃风味的下午茶、体验亲手冲上一杯手磨咖啡”现在一到周末,谢东佑就会主动到果园上岗当导览员。
“我接过家业,不一定要干农活,以后会往休闲农场的路继续延伸。”谢东佑说,他家果园既卖产品也卖文化,如今能体验采摘、咖啡研学、食物制作等,逐渐向休闲旅游延伸的产业链,还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丰收”不仅发生在田野上,更在产业的方方面面。他坦言,这里的土地会黏人,机会更黏人。
如今,谢东佑正在厦门大学攻读广告学,不断充实自己,发掘果园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