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这些年实现飞跃

  这些年,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实质飞跃。“好”字代表食品安全提升,也代表食品种类更丰富,工艺技术更先进,配方配料更健康,食用的方式更便捷。

  从国产奶粉信心恢复,到现制茶饮市场兴起;从速食高端化,到复合调味品受追捧;从粮油制品小包装化,到植物肉行业占领一席之地……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发生了这些变化。

  随着宅家经济及单身经济兴起,粮油产品除了过去的大包装、散装形态外,在2000年之后出现了小包装产品。其中,米面产品集齐了25千克、10千克、5千克、1千克等不同体积的包装,食用油也从5L的标配容量逐渐缩小至2L及更小容量的包装。

  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调和油每年消费量近500万吨,占到小包装油脂总量990万吨的一半,但很多消费者不知道生产者到底是用何种油配制,影响了食用调和油市场。2018年12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2716-2018)正式实施,调和油配方比例不再是“谜”。

  粗粮、全谷物食品受到追捧,克明面业、东方集团等粮食企业纷纷推出杂粮谷物产品。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粗粮消费量第二大国,仅2020年就实现粗粮消费23.13万吨,占比达21.65%。

  2020年,嘉吉、雀巢、联合利华、BeyondMeat等全球食品企业纷纷布局中国植物肉市场,本土企业也涌现出了金字火腿、星期零、珍肉、新素食等品牌。同时,国内植物肉产品形态也从西式的植物肉汉堡、植物肉意面等,拓展到中式植物肉水饺、植物肉包、植物肉春卷等。欧睿国际预测,中国植物肉市场规模2023年将达到130亿美元。

  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新鲜度要求逐渐提高。2020年,《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国标出台,通过规范冷链条件加强生鲜保鲜,还将物流过程与疫情防控管理衔接。2021年7月,《电子商务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管理规范》实施,指出“冰鲜、肉蛋、活鲜、易腐及热带水果等特殊订单应优先配送”。

  近年来,肉禽蛋产品逐渐品牌化,生产更加规模化、集约化。肉制品的卤味市场潜力被不断挖掘,《2021卤制品行业消费趋势报告》预计,2025年卤制品行业市场规模或将突破2200亿元。

  多年来,我国持续禁用“瘦肉精”等兽药,让老百姓吃肉更放心。《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末,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要实施养殖减抗行动,做到规范科学用药,让我们消费者离绿色养殖的畜牧、畜禽产品更近。

  从上世纪90年代碳酸饮料风靡国内市场,到2015年碳酸饮料被质疑“不健康”,再到2019年无糖气泡饮料元气森林出世,我国气泡水市场在代糖加持下翻红。目前,可口可乐、农夫山泉、娃哈哈、喜茶、奈雪的茶、北冰洋等品牌纷纷入局气泡水,减糖风开启。

  2005年起,香飘飘、优乐美等杯装奶茶企业成立,成为年轻人的宠儿。2007年-2012年,以冲泡奶茶粉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的现制茶饮出现并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12年前后,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品牌成立,带动行业采用鲜奶、鲜果原料。2020年,我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达1136亿元,同比增长6.87%。

  2009年以前,餐饮、茶饮企业主要是依靠自建配送体系满足外送需求。自2009年外卖渠道诞生,一些现制饮品商家借助外卖第三方配送。随技术发展,瑞幸咖啡、喜茶小程序、星巴克啡快等“线上点单,线下取餐”的方式,让我们消费者感受到更方便快捷的购买体验。

  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乳制品年消费量达到38.3千克,而在20年前,这一数字尚不足6千克。与国际相比,我国人均饮奶量不足世界中等水准的1/3,不足亚洲中等水准的1/2,“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任重道远。

  全国畜牧总站研究员张书义在2021年7月举行的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奶酪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按去年复合增长率计算(CAGR22.6),2021年全国儿童奶酪将达到超100亿元规模。

  自2018年起,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市场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下降影响,消费者从国际大品牌转向国产品牌,奶粉市场之间的竞争强度不断加大。到2020年,内外资品牌地位反转,“老四大粉”惠氏、雅培、美赞臣、美素,被飞鹤、伊利、君乐宝、澳优“新四大粉”取代。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变强,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越发受关注,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具有“清洁标签”的产品,如低糖、低脂、低盐、低添加剂、高纤维、非转基因等。2019年,由简爱、卡士等新兴酸奶品牌共同开创的“零糖”“零添加”高端酸奶品类受到消费者追捧,吸引乳业巨头争相布局。

  疫情背景下,“特殊益生菌”对增进健康的研究与应用变得活跃,并向特定细分功能益生菌应用转变。依托益生菌研发成果,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具有护眼、润喉、助消化、抑制幽门螺杆菌等功能的酸奶。还有一些乳品通过添加玻尿酸、胶原蛋白、透明质酸、γ-氨基丁酸等成分主攻“美容”“助眠”市场,但实际功效有待考证。

  从2018年起,方便面市场出现断崖式下降,企业寻求转型,向高端化发展。几年前,方便面价格就突破了5元大关,部分产品售价已突破10元甚至百元。与售价相对应,方便面食材也日益高端化,比如加入大块牛肉、海鲜和更多蔬菜等,面饼制作也更健康化。

  伴随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速食以餐馆级风味、大健康食材和非油炸工艺等为核心,在味型挖掘、工艺改进、风味调整、配料调整等方面取得突破。2017年以来,白家、拉面说、劲面堂等新品牌诞生,种类也从方便面扩展到方便粉丝、红油面皮等。

  2015年,自热火锅进入消费市场,逐渐向自热米饭、自热奶茶等品类延伸。2020年,我国自热食品市场规模达71亿元左右,5年复合增速达97.3%。中信证券估计,未来自热火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

  2018年7月,新版食醋、酱油国标下发,配制酱油、配制食醋不再属于酱油、食醋范畴,而是被划归复合调味料管理,产品标签上不再允许使用“酱油”“食醋”相关词汇,以便于消费者进行区分。

  2017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下发,要求将减盐、减油、减糖作为重要专项行动之一。加加食品、李锦记、海天味业等大型调味品企业近几年均推出减盐酱油,涪陵榨菜此前也推出了低盐榨菜。此外,健康化需求还促使“加碘盐”“无碘盐”普及。

  近几年,复合调味品需求快速提升。2020年疫情期间,居家做饭增多加速了复合调味品在消费端的渗透度,水煮鱼料包、小龙虾底料、麻婆豆腐料包等受到追捧。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复合调味料市场发展迅猛,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吸引传统调味品企业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