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青春三下乡 返乡实践求知以农为梦求实

- 2024-03-03 - 育苗袋
产品详情

  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理宾川县是云南省著名的葡萄产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葡源慧创”发展观察团搭上“三下乡”实践平台,于8月1日至8月5日,相约葡萄城,开展多项调研活动,并在经过多天的深入走访调查后,小组成员了解到了宾川县葡萄产业的发展历史,就业岗位创造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农业农村局的主体业务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三农”工作的发展规划、中长期规划、重大政策;统筹推动全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所以,我们的第一站选择了宾川县农业农村局,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后,我们受益匪浅。

  工作人员介绍宾川葡萄从开始的零星引种,到逐步小规模种植,再到现在的逐渐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种植,葡萄产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颗颗小葡萄串起了一个甜蜜的产业链,给当地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更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工作人员也讲解了葡萄种植技术等的进步和推广,比如葡萄的嫁接和剪枝,葡萄种类的引进,葡萄大棚和支架等设施的一直在优化,以及葡萄地的套种的优点和缺点等等,在种植中积累、总结和交流分享,使得当地的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完善。

  在经过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小组成员李涛不经感慨,农业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就如种植葡萄而言,不同的品种需要不同的嫁接技术,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气候,温度将会导致不同的病虫害问题,甚至,不同的施肥方法,会带来不一样的收益和效果,可能就如工作人员所说,农业不仅是个累人的活,更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只有深深扎根农业,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论文真正的写在大地上。

  第二站,小组成员来到了当地的葡萄种植科技示范园和合作社。在那里 ,工作人员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基地,在他们的讲解下,我们不难发现了不同品种的葡萄一年相应的产量,以及种植技术,对葡萄产量的影响,比如,在宾川天气特征情况下,他们多采用小棚和“Y”型架等,其次,通过水肥一体化,不仅节约了肥料,而且增加了产量,是他们目前种植推广施肥的重要方式。并且,科技小院成员会帮助当地种植户解决葡萄生长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病虫害等各项问题,以及对新的肥料,药品等的试用,确保可以安全投入后,再推广给农户使用,为保护环境和保证葡萄产量和质量安全提供了一道必要且重要的保障。

  第三站,小组成员走访宾川县内永红农资,宾川远航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农资店,同时也邀请相关人员填写了调查问卷,了解了目前宾川农资店主要售卖的肥料和农药种类以及他们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否对环境有较大危害和残留时间,以及农资店是否会指导种植户进行合理科学的用药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同时,我们小组成员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如何兼顾环境保护,完善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的同时,保障农业生产的产量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第四站,我们走访了当地水果批发和售卖市场,通过和商户的交流沟通,我们不难发现到了不同葡萄的储存条件和储存时间,以及当下各种葡萄的市场行情和受欢迎程度,同时,我们也向他们了解了一年中葡萄的市场价变动情况和葡萄的销路等等,在他们的介绍下,我们不难发现到了宾川的葡萄发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且由于天气特征情况得天独厚,宾川葡萄相对于很多地方较早成熟,甜度较高,也可以赶一波高价,这是宾川葡萄的一大优势所在。

  第五站,在和当地种植户协调商量后,我们亲自走入了葡萄地,去感受那一番视觉盛宴。在那里,农户和我们交流了他们在种植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中间还包括对葡萄进行疏果剪枝的必要性,以及后期葡萄套袋对葡萄品质的影响等等,最后,他们还重点强调了葡萄的采摘,包装到最后的销入市场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的需要注意的几点。从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了葡萄从开花到最后的成熟,果农的辛苦付出,并对他们感到由衷的敬佩,当然也加深了我们对农业这门学问的好奇和探索解读心理。

  第六站,总结、反馈、再出发,为了将所得知识应用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小组成员无偿制作了数据库、小程序等应用,为宾川县葡萄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举措不仅为小组成员提供了锻炼机会,也为本地区葡萄产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建设的重要实践,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青春力量。此次三下乡活动虽然已结束,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受益是终身的,不仅引发了我们对未来就业的思考,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每个岗位的不易与辛苦付出,未来的我们将会肩负自己农校学生的责任,学农,爱农,助农,兴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团队成员:李鑫伟、宋世杰、陈斌、叶媛媛、普立帅、李春梅、邱文清、庞明伟汉、张流彦、李涛